“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4年会”在京举办
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——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
中纪委网站: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

日媒:中国“追日”需要取长补短

发布时间:2011-01-07  来源:国际在线-中国新闻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《日本新华侨报》日前刊出评论说,虽然日本近些年经济上长期走不出低迷“怪圈”, 但其表现出的“软实力”仍然强大。从彬彬有礼的国民形象到风靡世界的动漫产品,从享誉亚洲的学历教育到尊重创意的企业文化,日本以其持续强化的“软实力”带来诸多启示。

  文章摘编如下:

 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,虽然日本经济总量原来世界第二的位子被超越,但其表现出的“软实力”仍然强大。从彬彬有礼的国民形象到风靡世界的动漫产品,从享誉亚洲的学历教育到尊重创意的企业文化,日本以其持续强化的“软实力”带来诸多启示。

  “软实力”增强得益于国民素质

  中国旅日学者、日本东洋学园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朱建荣向记者指出,“软实力”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质的表现,虽然也可以通过扶持教育、媒体及文化产业而在某些方面得到强化,但整体上还是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。

  朱建荣说:“我来日本已经24年了,深切感受到日本多年来道德建设的成效。”这位经常往来于中日两国学术界的专家举例说,日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,从幼儿园开始就践行平等、守纪的理念,由于不存在“入园难”等问题,孩子们不会因为出身贫富不同而受到差别对待。

  在高等教育方面,日本在“二战”后迅速形成了颇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教育体系,多年来吸引了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深造。据朱建荣介绍,日本各大学在国内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,每年都会在中国的北京、上海等发达城市举行各种留学说明会,以吸引优质生源。

  正是得益于优良的现代教育,日本民众给人留下了“讲规矩”、“重公德”的印象。日本的街道并不宽阔,却很少拥堵,车辆行人各行其道。在城市中等车、购物、吃饭、乘电梯、上厕所……人们大都会自觉排队。

  日本“软实力”仍居亚洲前列

  由于经济上长期走不出低迷“怪圈”,近年来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积极、向上情绪有所弱化,以至于被认为其“软实力”受到影响。但朱建荣认为,尽管日本的文化实力增速趋缓,但其整体“软实力”仍在亚洲位居前列。

  “以文化产业为例,目前主流文化从日本流向中国、韩国的整体趋势仍未改变。中国文化界人士在日本举办的画展等活动,大多还处于边缘地带。也有一些文化现象进入了日本主流社会,像十二乐坊演唱、‘千手观音’表演等等,但仍然属于个别现象。”朱建荣说。

  分析人士注意到,中国四大名著(《红楼梦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在中国被多次翻拍改编,但众多衍生品大都表现平平。在日本,动漫制作者改编的四大名著题材作品却颇受欢迎,抽香烟的佛祖、猴脸机器人、肩扛火箭筒的猪八戒等形象受到市场青睐,甚至还被介绍到中国。

  专家认为,日本文化产业整体上已经臻于成熟,从设计、制作到生产、推介、衍生,各个环节都有着较高的水平。而中国一些创意产业之所以没有最终形成影响力,大多是因为缺乏配套产业链的支撑。

  当然,朱建荣也认为,日本文化产业目前也面临着难以实现自我突破的问题。“每逢元旦等节日,大人们要考虑给小孩子买礼物,就很难决定买什么,因为动漫玩具这些已经发展得比较饱和,孩子们都不缺,市场上也不容易推出新鲜事物。”

  中国“追日”需要取长补短

  分析日本“软实力”一步步发展的历程,朱建荣认为,中国需要加强学习借鉴,取长补短,借助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国民素质,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,进而推动“软实力”更上一层楼。

  “我在《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》一书中提到过,日本人最初也是懒散的,而在明治维新以后,整个社会充满了向上、向前的积极氛围,‘二战’以后,日本仍然延续了这种精神。在这个过程中,日本的国民素质得到很大提升。”朱建荣说。

  朱建荣认为,目前中国正在由一个“发展中国家”逐步向一个“受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”发展,其中“软实力”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大。

  朱建荣强调,“软实力”的增强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,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,中国无论是学术界,还是教育界、企业界,都需要调整浮躁心态,抛去短期功利主义,真正耐得住寂寞,踏踏实实做实事。“我们知道,美国影片《阿凡达》的创作经历了十几年时间,日本优秀的动漫作品往往也是如此。而目前中国文化界还弥漫着急于出成绩的心理,每次回国,我都能感受到中日之间的这种反差。”朱建荣说,中国要想形成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“软实力”,还需要经历一段刻苦的学习过程。

全球公众传媒摘编:GAN  JADE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(华声国际大厦)1层 1 2 1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