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纪实
中纪委网站: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
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|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清障护航

对不文明行为需要立法,更需加强执法

发布时间:2012-08-16  来源:央视网评  字体大小[ ]

  近日,深圳市人大召开《深圳经济特区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立法论证会,组织市民代表、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对该条例的草案论证稿进行讨论。这部有可能成为全国首部市民行为规范法规的条例,拟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。比如,两年内5次因不文明行为被处罚者加罚1000元,两年之内有10次不文明违法纪录者将被记入征信体系。

  条例拟规定的最重处罚额度,是50万元,针对的是损坏古树名木。但引发争议最大的,却是针对一些更为常见的不文明行为的处罚,比如随地吐痰,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。有论者就批评,“法律是纯粹理性的,人却充满着感性,对感性的人,最好的办法是不使用惩罚,也能减少和杜绝坏习惯。”

  这些年,“处罚依赖症”和“刑罚崇拜论”没少被批判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,更是常辩常新的公共议题。遗憾的是,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总难以在争论之后达成多数共识。在公开的舆论平台上,我们看到的,更多是针锋相对、互不相让。一方举例说,你看新加坡,严刑峻法不就带来了城市文明吗?另一方则迅速反击,这种严刑峻法虽有奇效却也饱受争议。中国不是新加坡,生搬硬套只会弄巧成拙。

  没人要生搬硬套新加坡的严刑峻法,但对类似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,却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,而非新加坡的“专利”。我们应承认,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行为,都应该入法,且都必须使用行政处罚的方式来促进市民的认同。但就中国的情况而言,我们的确有一些不文明,被遗忘在法律法规之外;也有很多的不文明其实早已“入法”,却因执法的软弱无力,而事实上处于“有法等于无法”的状态。

  比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,虽无全国性的法律出台,但交通部、卫生部等部委均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,颁布了相关的部门规章。这些仍在生效的规章,是适用于全国的。但我们似乎并未看到确保这一禁令得到有效遵循的执法行动。媒体每每组织对这一话题的讨论,总有论者以国人的道德水准还达不到公共场所禁烟的要求,来为众多违法者辩护。这种看似对“法不责众”的妥协和无奈,实则是职能部门缺乏执法的决心。在此之外,是烟草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他们不想为,而不是不能为。

  类似于在公共场所吸烟这样的不文明行为,完全应该入法。道德和法律并非完全隔绝的两个领域。道德是法律的基础,而法律是底线的道德,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。我们现在还不能强令禁止所有人都不得吸烟,但在公共场所吸烟,妨碍了他人的自由,损害了他人的健康,城市管理者理应对此进行限定。换言之,自己不抽烟,是更高层次的道德。作为个体,可以不遵守,法律也不应干预。但不让其他人被动吸烟,是底线的道德,所有人都应做到。

  动辄以国人违法太过普遍,以及整体道德水准低下为由,拒绝接受对不文明行为的执法,实则是对国人的贬低,是对制度缺陷和执法无能的掩盖。为什么很多国人在国内恣意违法违规,到了国外就老老实实,规规矩矩?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在到达国外的瞬间就得到了大幅提升,而是因为制度环境、执法环境使然。由此反思国内,我们缺的其实首先不是道德,而是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执法。

  当然,对哪些城市不文明行为需要辅以罚则,哪些不文明行为应以倡导为主,这需要更多的辩论和博弈。既要推动对不文明行为的日常执法,又要防止“以罚代管”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,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。通过开门立法来讨论对城市不文明行为的法制规范,也有助于防止以往多见的部门“执罚经济”,确保立法的公平与科学。对此,我们理应有所期待。

人民群众网摘编张前进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