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纪实
中纪委网站: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
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|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清障护航

监督起来!给公车挂上“公牌”

发布时间:2013-02-21  来源:新华网-新华时政  字体大小[ ]

  核心提示:今年春节长假期间,“公车私用”问题持续发酵。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,但“公车私用”却难刹车,由此带来的浪费腐败更是触目惊心。北京市的一位小学生建议,让公车挂红色牌照,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。此建议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的认可。小学生都可以想到的办法为何现实却难以兑现?其实,治理公车浪费,应该说不缺办法。制度改革的推进需要决策层的决心。很多改革成效不大,并非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,而是因为制度被绕开、执行不到位。断掉特权冲动,只能是权力的自我动刀,动刀,就需要决心。拿出决心治理公车,就一定可以取得成效。

“零容忍”

“零容忍”

让公车挂红色牌照 可行吗?

  前不久,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,让公车挂红色牌照,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,遏制“公车私用”现象。

  一位小学生的建议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的认可。采访中很多人表示,小学生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,既能提高公车使用透明度,也便于群众监督。在当前监督手段屡屡失效的情况下,小学生的这个建议,能不能成为国家政策?[详细]

  公车挂“公”牌 治理特权牌是前提

  路面上显而易见的“公”牌车其实不少,如白牌车、O牌车,都是一目了然的“公”牌车;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小牌号、有特殊字母牌号的车,也是当地群众心知肚明的“公”牌车。然而,公众看到的不是这些公车被监督,而是拥有多种特权:上高速公路、进停车场不用缴费,有的超速、闯红灯不用被开罚单,有的享受着“无障碍通过”的礼遇。

  若不把已有的这些“公”牌车的特权关进笼子,在显而易见的“公”牌车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,用挂“公”牌来解决公车超标、私用滥用的问题很可能只是水中捞月,甚至是南辕北辙。[详细]

杜绝公车私用,还有哪些招

  *官员公布公车牌号

  由“伍皓”改名为“微观红河”的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官方微博,在大年初一再爆猛料:公布他们“一把手”伍皓的公车车牌号,“欢迎拍照发微博公开曝光!”[详细]

  伍皓“微改革”引热议 专家称须严控公车特权腐败

  伍皓回应“违规配车”:是公务车并非专车

  让舆论接力监督“公车私用”

  *加大惩处力度

    “公车私用”难以刹车,嚣张气焰难灭,根子在于惩处力度柔弱,监督不力。虽然,广州城管公车私用被停职,单位相关负责人及监管部门却并未被问责。无独有偶,2011年10月4日,云南楚雄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赵朝魏,驾驶喷有“农业执法”字样的车辆,不顾行旅之奔波、之忙碌劳累,从国内辗转至老挝,不惜跋山涉水、翻山越岭,风尘仆仆地远赴国外潇洒走一回,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赵朝魏本人虽被撤职,单位领导及监管部门同样未被问责。[详细]

  评论:公车违规“顶霾”上路,别止于通报

  *公车立法

    笔者认为,公车改革不能完全指望政策规范,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,全面实施依法行政,加速建设法治政府的背景下,在政策屡屡失灵的情势下,公车改革亟待纳入法治轨道,公车管理亟待立法,“公车立法”或许是破解公务车改革困境的根本出路。公车改革的关键在于立法,从一定意义上讲,公车改革能否纳入法治轨道,也是考量政府自身是否真正践行高调承诺的“全面实施依法行政,加速建设法治政府”的重要指标。[详细]

 推进公车改革不是“没办法”

而是有没有“决心”和“勇气”

  治理车轮浪费 不缺办法缺决心

  治理公车浪费,涉及到政府官员的切身利益。在这个问题上,政府官员理应以大局为重,站在公车浪费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,败坏社会风气的高度,下决心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坚决治理公车浪费,积极推动公车改革的实施。治理公车浪费不缺办法只缺决心![详细]

  拿出反浪费的决心治理公车

  从目前尝试过的公车改革来看,不管是公车集中管理的“派车制”,还是取消公车代之以“车补”,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。在公车配置与使用大环境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,治理风头一过,有些地方便悄然走了回头路,车照坐、车补照领。

  制度改革的推进需要决策层的决心。很多改革成效不大,并非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,而是因为制度被绕开、执行不到位。岁末,各级政府乃至民间都出现一股新风,公款吃喝少了,这与中央拿出“将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”的决心提倡节俭分不开,与各地媒体加强监督公款吃喝分不开。[详细]

人民参政网摘编任薏宏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